愛是陪伴
文/小瑜媽媽
文/小瑜媽媽
我的孩子小瑜,兩歲前僅會仿說電視台詞,缺少與人對話,長輩們說:這是大隻雞慢啼的情況…。偶然有天,我看到朋友的PO文,敘述自家的孩子是「沒有溝通的語言、不會用眼神與人互動、只玩自己的,陌生人一靠近就跑開…」,這樣的情況跟小瑜狀況極為相似,我便帶著她去醫院進行評估,結果確認小瑜是自閉症,於是我們開啟了漫長的早療之旅。
因為自閉症的特質,無口語、行為固執性高、害怕陌生環境,上課整整50分鐘小瑜都在哭,當時語言師建議先有眼神的交流,再進行語言課,教學的過程需要相當的耐心,真佩服溫和而堅定的專業老師們。後續孩子在人際關係發展介入法(RID),與人互動的能力開始進展,加上老師設計了結構化點數獎勵機制,終於開啟她對環境警醒度。
陪伴孩子的過程,我們學習到善用孩子的增強物非常重要,孩子原本的視、聽覺敏感優勢,都可以建立起有功能的行為。來到響響後,老師用正增強物,如:點心、娃娃、遊戲、ipad上互動式程式學習,搭配上輔助溝通的點讀板及圖卡等,加上正向鼓勵,小瑜的口語開始慢慢增加。由於小瑜是ASD(自閉)+ADHD(過動)+焦慮,因此小一即開始藥物治療,雖然原有的固執的特質還在,但現在稍能了解自己的情緒,情緒調節也更快,可專心聽課,參與學校活動。
在學校資源班和居家生活,我們都使用點數獎勵機制,同時也減少3C的使用,我們玩桌遊,練習溝通,果真,孩子對環境警醒度更好,與人互動也多,口語交流機會增加,眼神交流也更加細膩。特殊孩子與一般孩子一樣,都是需要互動式陪伴,其他孩子經過兩三次的互動練習,即可轉化到生活中,但特殊的孩子則需要練習上百次,才有可能內化。
甚願每個身障家庭,都能找出小孩優勢,加以利用,並找出適合的溝通方式,全家擁有和諧的關係。小瑜每天的生活都在學習與人互動、練習表達自己的情感、練習接收指令,說出適合情境當下的詞彙,在旁人給予的正向鼓勵下,我親愛的小瑜,正在蛻變、茁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