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用輔具 助特殊生融入班級活動
107年9月7日刊登於 國語日報
文/王俊凱(特殊教育教師)圖片提供/楊月秀(退休幼兒園教師)
107年9月7日刊登於 國語日報
文/王俊凱(特殊教育教師)圖片提供/楊月秀(退休幼兒園教師)
隨著特教思潮的演進,特殊生進入融合班級已是趨勢。為了幫助特殊生融入環境學習,輔助科技(Assistive technology)是提高成功機率的關鍵因素。
在特殊教育學校中,特殊生大都透過輔具學習,但在融合班級中,可能僅有一兩名特殊生使用輔具。在融合環境中,不僅須考量特殊生的輔具需求,教師也須了解一般生對特殊生的看法及感受,以利進一步營造友善、接納的環境。
實施融合教育,是讓所有學生在普通班級中參與社會性和學術性活動。因此,有複雜溝通需求的特殊生更需要輔助科技支持,提升他在融合環境中的溝通能力,他才能「有意義的參與活動」;如果提供給特教生的支持有限,特殊生可能會遭遇無法把能力轉化成實際表現的情況。
在融合班級進行輔具需求評估及介入時,教師可以先蒐集一般生在班級中參與活動的資訊,了解他們的參與方式後,再就特殊生在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,透過輔助科技予以支持。
以「吃點心」這個班級活動為例說明。
在點心時間,一般生經教師提醒後,就會自己去洗手,還會使用言語,主動要求吃餅乾及喝飲料,但特殊生須請教師協助才能洗手,且無法在當時的環境有效使用言語,要求物品。這時的介入計畫,可使用視覺化溝通工具,將洗手的技能進行一連串的工作分析,透過視覺化策略,引導特教生表現適當行為。
教師提供餅乾及飲料供特殊生選擇時,特殊生透過「眼睛凝視」或「以手指接近目標物品」,表示他的選擇,甚至可進一步使用單鍵溝通器,以聲音的傳送來表達需求。
阿德(化名)是徐動型腦性麻痺者,就讀融合式幼兒園,他剛入學時,全身癱軟,無法自主移動;雖有高度溝通意願,但無法藉由言語表達。在手部功能控制上,阿德的右手雖然可以握拳或伸出手指,卻無法操作太小的開關。
評估阿德的認知、語言、溝通、動作能力後,選用掃描型語音溝通板作為溝通輔具,但使用輔具時仍有困難必須克服,說明如下。
.溝通輔具:掃描型語音溝通板是以燈光、語音等方式,作為視覺及聽覺掃描提示,配合操作單鍵或雙鍵特殊開關,在單層溝通版面上選取想要表達的訊息。掃描型語音溝通板分成三層,每層提供十二個訊息,共有三十六個訊息可用。阿德使用單層訊息沒有明顯困難,但切換溝通板時,須用手撥弄上方的開關,阿德因手部控制不佳,無法自行切換,於是,雖有三十六個訊息,阿德卻僅能使用單層十二個訊息,可用訊息量大幅減少。
工程師與幼兒園教師討論後,修改系統控制程式,將掃描型語音溝通板的切換開關調整成按壓式特殊開關。按壓特殊開關時,掃描型語音溝通板發出「嗶」一聲,代表切換到第一層;兩聲代表切換到第二層;三聲代表切換到第三層。
.溝通符號:因阿德已認得一些簡單的字,因此,以文字作為溝通版面上的溝通符號。在溝通版面的顯示上,如何區隔同時呈現的三十六個訊息,成為一項挑戰。
經討論後,以不同顏色文字代表不同層:紫色代表第一層,藍色代表第二層,綠色代表第三層,如此就能在溝通版面上同時呈現所有訊息。
.溝通技術:阿德可用拇指按壓語音溝通板上的格子,因此,雖然用的是掃描型語音溝通板,但只在切換層時使用特殊開關,以提升溝通效率。
.溝通策略:幼兒園教師在與阿德互動的過程中,讓他大量使用掃描型語音溝通板,挑選的詞彙也以讓他能和同儕產生互動的訊息為主,例如:借過、我喜歡你、可以加入嗎、為什麼,方便阿德在幼兒園反覆使用語音溝通板與同儕互動。
幼兒園教師使用掃描型語音溝通板前,曾有些遲疑,像阿德這樣沒有口語能力但聰明的學生,只提供他三十六個訊息夠用嗎?這個疑惑在阿德開始使用溝通輔具後消失了。阿德使用掃描型語音溝通板後,不再只是被動的讓人猜測他的意思,他可以自發、隨時的使用語音溝通板表達想法,參與活動,進而與同儕建立更好的互動關係,也為將來使用電腦化溝通系統做了充足的準備。
阿德(化名)使用溝通板表達他的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