訂定介入計畫 支持特殊幼兒口語發展
107年12月7日刊登於 國語日報
文/王俊凱(特殊教育教師)
107年12月7日刊登於 國語日報
文/王俊凱(特殊教育教師)
溝通常發生在社交情境中,是雙方彼此傳送和接收訊息的過程。語言是一種「用一系列有規則的符號溝通」的形式。每個幼兒在學習使用語言的過程中,都會和父母經過一段使用非符號性溝通的歷程,包括:眼神接觸、表情、聲音、手勢、肢體動作。例如:幼兒大哭,可能表示肚子餓或不舒服;幼兒以手指物,可能表示對該物品有興趣。如果幼兒有發展遲緩的情形,在早期溝通階段可能就會遭遇一些問題,包括認知、語言、動作障礙,都會限制特殊幼兒溝通的機會與動機。
說明如下:
認知能力不足:在注意、記憶、邏輯判斷、理解等方面有困難。
語言發展遲緩:在語音、語意、語法、語形、語用上,明顯比同齡者發展遲緩或不同,雖然每個幼兒的發展速度略有不同,但仍有一些參考指標,例如:到兩歲仍無法說出任何語彙;三歲後仍無法說出任何句子,或構音不清楚,令人難以理解等。遇到這些狀況時,父母就得尋求專業人員協助。
肢體動作受限:伴隨肢體障礙的特殊幼兒如果坐姿擺位不當,操作溝通輔具時會受到阻礙,很難進一步引導他進入學習狀態。
缺少環境刺激:如果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及多元環境刺激,會大大減少特殊幼兒練習溝通的機會。
溝通介入方案一般是整合最新、最佳的臨床及教育證據,尊重主要照顧者及重要他人的想法,執行時依循實證本位實務原則(evidence-based practice, EBP)。溝通介入的方式可使用強化自然能力、調整環境布置或整合輔助溝通系統的技術與策略,在目標訂立上,可分「目前」與「未來」來做整體考量。「目前」的介入目標,原則是讓特殊幼兒經少量練習後,就可以操作並用於溝通,以滿足立即的需求,建立成功的溝通經驗;「未來」的介入目標,原則是讓特殊幼兒經成人協助,或和較有能力的同儕合作,將潛力逐漸轉換成實際能力,並展現出來。
依據目前與未來的介入原則,大多數的溝通介入方案不會有終點,因為特殊幼兒學會的新技能,變成目前的技能,先前學會的技能就成為過去的技能,接下來又須規畫未來的訓練。
小澤(化名)是一名五歲的腦性麻痺幼兒,被安置在家扶基金會臺中發展學園,他的認知發展與同齡者差異不大,能理解日常用語,但能表達的語彙量較少,語音的清晰度不佳,影響口語表達;溝通時因缺乏自信,音量偏小,在團體中學習比較容易被忽略。教師問小澤開放性的問題時,他通常是簡短的回應。小澤在動作控制上,經適當擺位後,可以用右手握筆,穩定的點擊溝通版面格子內的符號。
語言治療師、職能治療師、物理治療師、教保副組長、特教教師等團隊成員評估小澤的情況後,決定「目前」的介入目標是「以常用句、核心語彙為現階段學習的溝通符號」;「未來」的介入目標是「以注音符號為學習的溝通符號」。具體作法說明如下。
以繪本設計主題式課程,從繪本提取主要句型,用語音溝通筆學習符號構句,反覆練習,加強語法能力。
練習注音符號及聲調,以聲音遊戲的方式,加強聲韻覺識。
溝通版面的放置位置要儘量靠近小澤的身體,避免他前傾,增加操作輔具的困難。使用傾斜板,讓溝通版面與桌面形成四十五度的夾角,方便小澤搜尋及握筆點擊符號。
藉教師示範、完全肢體協助、部分肢體協助、口語提示等,讓小澤在過程中體驗成功經驗及溝通樂趣。
小澤經密集訓練後,構句的完整度及流暢度均有顯著提升,也能在語音溝通筆的聲音提示下,支持他用口語表達更完整的句子。
為了讓小澤有機會和不同的溝通夥伴練習溝通,因此請家長及同儕加入活動,讓小澤練習與不同溝通夥伴對話。剛開始,小澤還有點害羞,不知道如何「破冰」,經過練習後,已經能夠在溝通輔具的支持下,使用肯定、否定、疑問等句型和夥伴互動。
此外,還教導小澤在句子中加入「也」、「和」等連接詞與副詞,逐步擴展句子的複雜度。現在,語音溝通筆已是支持小澤口語表達的溝通夥伴,能配合他學習如何溝通的速度,並將意思表達得更完整及清楚。
小澤用語音溝通比典籍溝通面板上的符號,支持口語表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