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用服務模式 特殊生做學習的主人
107年10月5日刊登於 國語日報
文/王俊凱(特殊教育教師)
107年10月5日刊登於 國語日報
文/王俊凱(特殊教育教師)
輔助科技是指可以用來改善身心障礙者生活的相關設備、服務、策略及介入計畫。「人類活動輔助科技模式(human activity assistive technology, HAAT)」是常被提及的輔助科技服務模式,透過活動(Activity)、人(Human)、情境(Context),以及輔助科技(Assistive Technology)組成要件,來強調人、活動及輔助科技之間的互動關係,最主要是幫助個人在特定情境中,運用輔助科技設備來參與活動。例如:一名無法言語的腦性麻痺學生(人)以電動輪椅(輔助科技)代步,到便利商店(情境),使用平板式溝通輔具(輔助科技),向店員表達要購買什麼飲品,並請他協助(活動)。
另一個可應用在特殊生的輔助科技服務模式,是學生、環境、工作及工具模式(Student, Environment, Task and Tool, SETT)。在學生的部分,會考量特殊生的能力及他參加活動的限制;在環境的部分,要了解特殊生的教學環境是否必須調整,能得到哪些支持;工作部分,要能分析特殊生參與的活動類型;工具部分,須考量是否有合適的輔助科技設備及服務能增進特殊生的表現。
HAAT模式的對象是所有身心障礙者,適用於教育系統以外的環境,如:社區適應、職場工作,而SETT模式的對象則是特殊學生,適用於教育現場的評估,SETT模式主要是透過一系列的問題來蒐集資料 以做出合適的教育決定。
小玲、小雪、小倫、小伯(以上均為化名)都被安置在臺北市萬芳啟能中心,由中心教保員提供日間照顧服務。小玲因腦性麻痺而發音困難,即使說出了幾句話,也不到能清楚表達需求的地步;參與活動比較被動,教保員只能透過小玲點頭、搖頭,確定她的學習狀況。小雪因唐氏症影響口語表現,溝通時較被動,即使開口說話也以仿說居多。小倫和小伯都有泛自閉症,但小倫溝通時常用「嗯、啊」及手指物品的方式來表示想吃、想拿等,而小伯雖能用口語回答問題,但較無法遵守團體規範,做事也比較衝動,需求沒被滿足,就容易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。四個人的共通點是有限的口語,需求無法獲得滿足,進而影響後續的行為表現。
參照HAAT及SETT模式,選擇適合的方式評估,並擬定合適的溝通介入方案。
• 學生(人):四名服務使用者包括腦性麻痺、唐氏症、泛自閉症,雖是不同障別,但都無法有效使用口語參與活動。
• 環境(情境):小玲安置在腦性麻痺組,平常與五六名行動不便者一起上課,教保員採團體授課方式;小雪、小倫、小伯安置在心智障礙組,教保員依他們的個別化需求,訂定長期、短期目標及執行溝通介入方案。
• 工作(活動):小玲受限於張力較大及無法有效用口語表達,參與學習活動時顯得被動,雖可藉點頭、搖頭表達想法,但實際學習狀況無法獲得驗證。小雪、小倫、小伯各有主責教保員,經個別評估後,小雪的目標是能使用圖卡交換物品;小倫的目標是能使用核心語彙組成句子,在他吃飯、上廁所、換衣服時表達需求;小伯的目標是以溝通輔具結合「代幣制(Token Economy)」,使他遵守團體規範,降低不適切行為發生頻率。
• 工具(輔助科技):一開始,讓小玲使用語音溝通板,但得有協助者支持她的上臂,她才能按壓面板,而且常會誤觸;後來,改以平板式溝通輔具,搭配按鍵式特殊開關,小玲才順利的獨力表達需求。小雪使用放在溝通簿裡的溝通圖卡交換物品。小倫使用語音溝通筆點擊溝通簿上的符號內容,組句表達需求;小伯使用語音溝通筆,並結合代幣制來抑制衝動行為。
經過為期五個多月的介入,小玲已可使用平板式溝通輔具,搭配按鍵式特殊開關,從被動參與變成可以獨力表達基本需求、情緒及選擇休閒活動;小雪可使用溝通圖卡,即使和溝通者及溝通簿隔著一定的距離,仍能與溝通者交換她想要的物品,而這在以往是不曾發生的事;小倫可使用語音溝通筆點擊溝通簿上的符號,組句表達需求;小伯可將語音溝通筆視為溝通夥伴,提醒自己要遵守團體規範,控制衝動行為。
小玲(左)使用平板式溝通輔具,搭配按鍵式特殊開關,回應教保員上課時的提問。